春風徐來,灼灼其華。
又是一年春和景明時,四月是品鑒浪漫花事的季節。本版講述寧夏各地以花為媒播種“美麗經濟”,帶動旅游產業提檔升級、助農增收致富的故事。
興慶區:“美麗經濟”出圈
如今,花農馬小蘭已經成為能種、會教的郁金香“土專家”。
新鮮栽種的百合幼苗剛剛破土,滿棚綻放的非洲菊色彩斑斕,含苞待放的郁金香爭相吐蕊……綠的、粉的、白的、黃的,繽紛的色彩交織如畫。近日,位于銀川市興慶區掌政鎮的寧夏西月花卉示范種植基地春意勃發,花農們忙著采摘、搬運、包裝各種花卉。
“這一棚還有粉白色郁金香嗎?”“已經不多啦,紅黃色偏多。”大棚里,寧夏西月花卉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婷向花農詢問產收情況。不久前她接到了北京客戶的訂單電話,客戶表示想在近期訂購一批粉白色郁金香。“臨近五一,市場對花卉的需求量大,最近接到不少外地訂單。”粉白色郁金香在市場上最為“走俏”,供不應求。
走俏市場、遠銷外地的郁金香,“出生”于約7900公里之外的荷蘭。
“公司在品種引進、培育照料上都下足了功夫!”王婷說,“之前我們與荷蘭、法國、德國、新西蘭等國家的公司建立了長期戰略合作關系。你看這株郁金香的種子便是從荷蘭漂洋過海而來,底層的泥土還是專門從東北運來的基質土。”
得益于優良的品質,西月公司的郁金香遠銷北上廣等10多個城市。“全國各地都有直達車,遠銷根本不愁。”王婷說。
寧夏西月花卉科技有限公司在興慶區掌政鎮鎮河村以及月牙湖鄉小塘村分別設有花卉示范種植基地,種下了百畝郁金香、百合、玫瑰、多頭菊、冬青等優良花卉品種,在花卉產業蓬勃發展的繁花大道上,為當地村民打通了一條就業渠道。“每年在我們這里就業的周邊勞動力近2萬人次,工資性支出500余萬元。”王婷介紹。
今年是馬小蘭在這里工作的第7個年頭。7年前,她經人介紹進入月牙湖基地,從一個農村婦女“蛻變”成會種、會教,能精準辨別30多個類型郁金香的“土專家”。在她看來,參與花卉種植不僅帶來了經濟效益,更激發了她對生活的熱情。
近年來,“賞花經濟”成為文旅消費新場景,王婷說到公司接下來的規劃,離不開“農文旅融合”這個主題。“一方面我們要拓展產業鏈,計劃下半年進行干花生產銷售,同時預留大棚種植觀賞花,挖掘花的更多附加值。”
“花卉產業是提升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興慶區花卉辦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興慶區傾心打造花卉文旅小鎮,“美麗經濟”越來越火熱。(見習記者 張璞 文/圖)
彭陽縣:賞花成了當下潮流
游客在金雞坪梯田公園賞花。
“這種視野開闊的景色,平時難得一見。看著心里會平靜很多,有一種詩和遠方的感覺。”近日,游客袁濤和朋友們自駕至彭陽縣金雞坪梯田公園賞花、直播。鑲嵌著粉色花邊的起伏山層,高低錯落有致。花帶纏繞整面山坡,盡顯恢弘氣勢。只等春風一過,花潮涌動,一場視覺盛景悄然上演。
近年來,彭陽縣以春日賞花踏春為契機,創新旅游、文化、體育、生態深度融合,線上線下打造“彭陽山花節”品牌IP。先后舉辦19屆“山花節”,年均吸引63.3萬人次游客,年均實現社會綜合收入2.8億多元。2022年接待游客90萬人次,實現社會綜合收入達4億元。
“這些山桃樹都是我種的,不僅能吸引游客,山核桃還能賣1萬多元。”賈世坤指著自家崖背笑著說,“現在來旅游的人多了,旅游收入比單純種植山核桃高。”
彭陽縣按照“一核兩帶三板塊”總體布局,打造“秦漢古邑·生態彭陽”旅游品牌。堅持“景點游觀光游”和“沉浸游體驗游”相結合,打造“533”鄉村旅游點。實施“一枝花”項目,建立政府引導、企業投資管理、合作社種植、農戶廣泛參與的聯動機制,釋放紅利惠及千家萬戶,激發群眾增收致富的內生動力。
“來彭陽的外地人特別多。等花開就能增收的好事,也落在咱老百姓身上了。我手機里還有咱們彭陽文旅的表情包呢。種樹20余年,沒想到賞花竟成了當下的潮流。”賈世坤邊說邊打開聊天軟件展示。
同時,彭陽縣持續開發茹河生態園、金雞坪梯田公園等3A級景點。挖掘景區周邊的歷史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開發具有鄉土特色的鄉村旅游精品項目,讓游客吃在農家、住在農院、留在農村。截至2022年底,全縣旅游景區景點共接待游客81.6萬人次,同比增長25%,實現社會綜合收入3.67億元;農家樂接待人數14.86萬人次,同比增長3%,實現營業收入743萬元,同比增長3.5%。
“五一小長假,我們將在茹河瀑布風景區,進行秦腔展演等系列文旅活動。8月將開展2023年‘彭陽建縣四十周年’主題美術創作展活動,展現新時代美麗彭陽的新景象。”彭陽縣文化旅游廣電局副局長甄長青說。如今,春看山桃花、山杏花;夏看百合花、杭白菊花;秋看桃樹紅葉、杏樹紅葉;冬看梯田、白雪,四季畫卷在彭陽得以實現。(見習記者 楊玉瑛 文/圖)
利通區:鮮花迎來俏銷季
左營花卉市場迎來銷售旺季。
走進吳忠市利通區古城鎮新華橋村花卉溫棚里,紅、黃、粉等各色郁金香爭奇斗艷、香氣怡人。花農們把剛采摘的郁金香用彩紙打包。處理訂單、接待顧客、搭配花束……負責人張維玲習慣了每天忙忙碌碌的創業日子。
“今年租賃了7個溫棚,試種了10畝郁金香,35萬株郁金香收入100多萬元。”張維玲說,之前開商鋪、建花卉基地,如今進軍鮮切花種植并經營花卉產業。此外,還投資200多萬元建了5個太空艙,準備把這里打造成集賞花、采摘和民宿為一體的休閑產業。
走進張維玲創辦的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利通區槿漫軒花卉科普教育基地,陣陣花香撲鼻而來,蝴蝶蘭、君子蘭、牡丹、三香菊等花卉姹紫嫣紅,幸福樹、發財樹、一帆風順等綠植綠意盎然……該基地目前已成為當地最大的花卉市場,有18家商戶進駐經營,每年銷售收入三四百萬元。
“這個叫地涌金蓮,因花朵盛開后的樣子宛如金色蓮花而得名,在我們這里難得一見。”花卉經營戶龐玉嬋說,在張維玲的帶動下,她開始做花卉生意。隨著氣候轉暖,她的生意也越來越好,日子幸福得像花兒一樣。
走進左營花卉市場,前來購花的顧客絡繹不絕。老板娘杜燕春正拿著噴壺,給海棠、惠蘭、量天尺等花木澆水。“現在正是花卉銷售的旺季,我們也開始忙起來。”她說,這兩年改變了營銷方式——線上線下同時銷售,送貨上門,生意一天比一天好。
2021年,古城鎮左營村把占地1800平方米的室內空間打造成花卉市場,并安裝了采光窗,水電暖齊全,吸引10余家經營戶進駐,每年銷售收入300多萬元。“花卉產業市場剛需很足。我們正準備把另外1200平方米的場地拓展出來,增設鮮花區、盆景區、工藝根雕區和魚鳥區,滿足人們對各色花藝的選購需求。”左營花卉市場負責人說。
近年來,上橋鎮牛家坊村打造了集花卉、采摘、餐飲、娛樂為一體的鄉村休閑業態,以花為媒,舉辦一年一屆的桃花節,吸引當地游客前來,去年為村集體創收142萬元。“植慧谷”有花卉植物走廊、科普屋、鳥語林、蔬菜認養學校,每年為村集體創收30萬元。
目前,利通區有3家大型花卉市場,商戶40余家,花卉種植企業4家,有近百人從事花卉產業,每年創收上千萬元。如今很多花卉經營戶不再拘泥于賣花,逐步實現由“賣花人”到“種花人”的轉變,為鮮花經濟轉型升級注入新動力。(記者 蒲利宏 文/圖)
大武口區:桃花芬芳龍泉興
龍泉村首屆桃花節吸引眾多游客“打卡”拍照。
4月20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區長勝街道龍泉村,花草樹木顯露出生機,遠處傳來溜達雞“咯咯咯”的叫聲,給龍泉村增添了活力與魅力。雖然突然的降溫讓人猝不及防,但是龍泉村家家戶戶的干勁卻日漸火熱。
“‘五一’將至,我們龍泉村開始整理民宿、準備食材,露營地的帳篷也都支了起來,大家熱情高漲,等待著游客前來。”長勝街道辦事處主任謝紅梅說。
近年來,龍泉村堅持謀劃“黨建+”項目,持續夯實第一產業,強化第二產業,優化第三產業,積極做好農文旅融合發展,按照“春賞花、夏戲魚、秋采果、冬收菜”的思路,舉辦了“桃花節”“采摘節”“研學旅游”等活動,走出了一條“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的鄉村振興之路。
桃花含笑春風里,萬枝丹彩灼春融。今年龍泉村首屆桃花節吸引眾多游客前來踏青賞花,享受春天美好風光。截至3月底,龍泉村共接待游客5.5萬人,營業收入達103.5萬元。
“我是5年前來龍泉村玩的時候發現了這是塊釀酒的寶地。”龍泉村厚德精釀坊老板張淋景說,龍泉村自然資源獨特,有天然形成的泉眼,清澈奔流的泉水滋養著鄉間小溪,泉水清甜甘洌,這樣優質的水源是釀酒的優勢條件。釀酒產業的發展帶給龍泉村創新發展的新路徑。據統計,龍泉村實現剩余勞動力就業500余人,家庭年收入在6萬元左右。
2022年,寧夏康潤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陳亮在龍泉村租了13棟大棚種植羊肚菌。“龍泉村的氣候、土壤、水質比較適合羊肚菌的生長,同時羊肚菌產業屬于高效農業,具有投資規模較小、生產周期短、經濟效益高的特點。”陳亮說,從去年10月開始種植羊肚菌,最早的一批春節前已出菇,每棟溫棚預計產300公斤至400公斤羊肚菌,最近還能出一茬,預計4月底全部采摘結束。
“按照今年的市場價來計算,新鮮羊肚菌的價格在每公斤120元左右,我們將采取輪作方式種植精品果蔬,實現一年四季無閑置大棚。”陳亮說。
石嘴山市不斷提檔升級龍泉村旅游業,推動農副產品、土特產的銷售,拓寬了村民增收渠道,實現鄉村“蝶變”。(見習記者 徐琳 文/圖)
沙坡頭區:千樹梨花迎客來
航拍下的南長灘村。
“今年梨花節比以往的規模更大,餐飲、住宿等服務設施也更齊全一些。”近日,“醉美南長灘 共赴梨花約”中衛市第十七屆南北長灘梨花節,中衛市沙坡頭區迎水橋鎮——南長灘村火熱舉辦。活動現場,來自甘肅省景泰縣的游客王先生說,每屆梨花節他都會帶著家人過河游玩。
這一屆梨花節留給游客的印象深刻。主辦方精心推出《映雪傾城》等歌舞、音樂情景劇以及惹人喜愛的兒童舞蹈。老少皆宜的精彩節目緊緊抓住游客的心。
沙坡頭區文旅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本屆梨花節以花為媒、以文促旅,深度挖掘鄉村資源稟賦和文化底蘊。為期3天的節會上,設置了“踏春賞花·夢回梨園”沉浸式換裝游園打卡、“黃河由此入塞上”攝影藝術展、“梨園擂臺”文武競技體驗、“錦繡梨園”文藝匯演等12項活動內容。
游客在百年梨園賞梨花、穿漢服、聽古樂、逛花集、唱民謠,體驗了與千樹梨花、民俗文化、特色美食等沉浸式的古村之旅。不少游客點贊:“找到了夢中的詩和遠方。”
大山、峽谷、黃河、古村、梨園等文化元素,吸引游客徜徉在南長灘。同時,一批本土農家樂也應運而生。農居生態農莊就是南長灘16個農家樂其中之一,店里的羊肉美食受到游客喜愛。“我飼養300多只羊,每逢旅游旺季,農家樂生意特別好。因為羊和蔬菜都是自家的,食材簡單但都是最地道最新鮮的。”店主張偉說。
南長灘村現有常住戶122戶208人,種植香水梨樹4170棵,其中300歲以上的梨樹有169棵。“每年香水梨、大棗等收入700多萬元。”南長灘村村委會主任拓守凱說,全村養羊2.6萬只,在沙坡頭區文旅產業的帶動下,村民收入不斷增加。此次梨花節,南長灘村共接待游客約5萬人次,帶動旅游消費600余萬元。
近年來,沙坡頭區依托旅游資源優勢,主打沙漠旅游和鄉村旅游,深入推動旅游業從“景區時代”轉型為“全域時代”。打造精品旅游線路,農文旅深度融合持續發力,成功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旅游業總收入占沙坡頭區GDP的15%以上,呈現高質量發展之勢。據統計,第一季度,沙坡頭區共接待游客230.8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8.83億元。(記者 王文革 文/圖)